查看原文
其他

钱总是不够花,不仅仅是收入太少,更是因为物欲太多

微信丨935035656 企创网 2019-04-08


一心网:今天是周末,小心思来想去,想和大家聊一个小话题,关于花钱的话题。这个话题其实老早前小心就像和大家聊聊的,但是一直没抽出时间来。正好今天是周末,小心打算简单和大家聊一个几乎所有人都会遇到的问题——钱总是不够花,是什么原因。


对于活在当今中国的多数人而言,花钱从未像现在这么容易过。在几十年前,甚至十几年前,多数人的消费有且只有两种方式:要么现金,要么储蓄卡。这两种消费的本质是一样的,都是延时消费,即你得先把钱赚到手,然后才有可能去消费。


但是现在的情形完全不一样了,消费没带钱?完全没问题,几乎所有的商家,无论大小,全都开通了手机支付,支付宝、微信二维码扫一扫,钱就瞬间刷了出去。更为关键的是,哪怕你没钱,各家银行信用卡,各大互联网平台提前消费产品,各种网贷手机APP,似乎无时无刻都在诱惑着你。快点花钱吧,快点贷款吧,快点消费吧,现在利率打折了,现在不花,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。


下班路上,各家商场、门店全部都在搞活动、搞促销,名目之繁多,花样之翻新,只有你想不到的,没有商家做不到的。经常的情况是,你进了一家店,原本可能只是想随便看看,但是等出门的时候,你手上莫名其妙地就买了一些东西出来。你甚至都想不起来,刚才售货员跟你说了些什么,反正最后你就是买了。


好不容易到了周末,你终于可以对大街上吵吵闹闹、熙熙攘攘say goodbye两天,然后你鬼使神差、阴差阳错、一不小心打开了淘宝、天猫、京东电脑网页或手机APP,然后一眼望上去,各家又都在搞促销活动了:这家是打折,那家是满减;这边是分期手续费五折,那边干脆分期不要手续费。于是一不小心,你就下了单…



然后,等到你下个月出账单时,你不由得内心一阵抽搐,怎么回事,竟然花了这么多钱。这个月的工资不仅是白领了,下个月、下下个月恐怕都要吃土了。信用卡账单肯定是当月还不清了,于是你只好打电话过去让客服分期,那边的客服GG、MM笑得跟要开花了似的。办理好了分期,顺带着还又跟你安利了一波最近我们银行推出了一款消费贷产品,利率很低哦,现在还有优惠哦,不占用信用卡消费额度哦,先生小姐你要不要赶紧办理哦…


小心发现一件事,对于多数的职场人而言,尤其是年轻人而言,钱似乎是永远都不够的。刚毕业时月薪3000元,不够用;一年以后月薪5000元,不够用;两年以后月薪8000元,不够用;三年以后月薪过万了,还是不够用。但是如果你问他,为什么收入一直在增长,但是你始终没能留下些积蓄,钱一直都处于“不够用”的状态呢?他们多半也是说不出来的。更关键都是,以上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职场人,很多职场人工作若干年后,工资提升极为有限,但是消费支出却是节节翻倍增长。


当观察他们的消费账单时,我们就会发现端倪:过去月薪3000元时,和朋友吃顿饭可能最多消费不过百元;现在月薪过万了,和朋友吃顿饭动辄就是五百块。过去月薪3000元时,租个单间一个月五六百打发了;现在月薪过完了,随便租个像样一居两居室,租金都要三千块了。于是看上去工资翻了三倍,但是消费却可能翻了五倍甚至更多。这样一来,工资增长依旧赶不上消费增长,自然结果就是入不敷出。


但不理性消费、过度消费、超前消费这顶黑锅,能全部扣在年轻人头上吗?显然这种说法值得商榷。因为几十年前,我们父辈年轻的时候,中国还处于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。在那个时候,即使你头脑精明做生意赚了不少钱,但是社会上可供你消费的商品品类和娱乐方式有且只有这么多,你即使想要多花钱,恐怕很多地方你花钱都花腻了,根本就不想再去。


但是现在这个时代不同了,物质极度繁荣。小心就拿自己为例,小心从事互联网行业,所以日常工作中对于电脑和手机的依赖相对就更高些。再加上小时候家庭条件一般,拥有第一台电脑和手机的年龄,相比同龄人都更晚。于是当小心工作以后,对于电脑和手机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上的代偿感。所以截至目前,小心一共有四台电脑,三部手机同时在用。当然,这其中,只有两台电脑、一部手机是日常主力在使用的,也就是必须要有的。另外的两台电脑、两部手机,可能就是因为某次促销,或者小心一时心血来潮,就剁手了。



关于过度消费,更可怕是其实是三种心理:


其一是“改善型消费”:原本你有一辆十几万的代步车,日常使用已经足够,且各方面你也十分满意。但是现在商家每天都在不断宣传,我们推出了新款的、改善型的车型,相比老款我们改进了XXX、XXX、XXX…虽然你并不太需要这些细微之处的改善,也认为这些改善可能配不上价格上直接的翻倍,但是鬼使神差,你最终还是选择卖掉了旧车,并且又贴上了一大笔钱,换了一台新车回来。但是新鲜劲儿也不过是刚买回来的那几天,因为用不了多久,商家的新款就又上市了,口风还是如此相似,相比老款,新款如何如何好。此次此刻,你要不要再买呢?


其二是“投资性消费”:这个威力就更是惊人了,因为相比单纯性的消费,多数成年人还是有一定的抵御能力的,但是如果商家以“投资增值”的幌子向消费者推销某种产品时,这个威力恐怕就要直接翻倍了。最典型的代表,就是学区房和商铺。在售楼员嘴里,他们的地段永远是最好的,他们的配套永远是最好的,他们的性价比永远是最高的,他们的增值潜力永远是最大的。你买不了吃亏,你买不了上当,现在多少多少人都在等着买,机不可失,失不再来。买了,你就是有了船票,从此身价蹭蹭往上涨;没买,你就是错失良机,从此人生一片灰暗。


其三是“身份性消费”:关于这种消费心理和方式,绝对是一种无底洞。当前社会上最流行的一种身份定位,就是所谓的“新中产阶级”。关于究竟在中国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之为中产阶级,目前尚未有定论,各家说法各不相同。但是商家不会考虑这么多,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商家,都把自己定位和包装成“中产生活方式”必备之选。最典型的例子,比如星巴克。其实对于真正懂咖啡和爱咖啡的人而言,星巴克并不是喝咖啡的首选。相比星巴克在国外不过是街边最普通的快捷饮品店,在中国的星巴克硬生生被定位成了文艺、小资、中产的代名词。相比星巴克咖啡的品质,其价格决然是明显偏高的,但是却因为为数不少国人追逐“中产阶级”什么的心理,在中国混的风生水起。



最终,在社会氛围和商家攻势以及你本身迷茫的心理作用下,你沦陷在一次又一次的买买买剁手中。而且每次剁手完,你都会告诉自己,这是最后一次,下次一定要理性、要克制。但是这种心理安慰,往往都和青春期男孩子手淫完后,安慰自己是最后一次一样。丝毫没有意义,下一次欲望来临时,该克制不住的,还是克制不住。


欲望,或者准确说物欲,在良性的一方面,不断积累着人类向前进步。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,因为想要更好的生活,所以每天都在努力工作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其恶性一面的作用同样也在越发明显起来:它不断引诱着你消费,而且是利用人性的弱点,引诱其不理性消费、超前消费、过度消费,直到将你过度透支,成为账单的奴隶。


更关键的是,你会不断进行自我麻痹,先是过度消费,然后拼命赚钱,进而循环往复,沉浸在物欲奢靡中无法自拔。然后你还安慰自己,这是有上进心,有理想有追求的表现。但是实际上,理想和梦想的本质,是为社会创造价值,为更多人提供帮助,显然,沉迷于过度消费,除了满足自身欲望外,并没有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。


而同样,良性消费和恶性消费最大的区别,就在于消费之后,能够长时间为你带来心灵的满足感。多数年轻人为了满足物欲的消费,都属于恶性消费,除了消费的瞬间一时爽到高潮外,过后就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弥补和偿还这笔消费留下的亏空,得不偿失。这种情况,和毒瘾有非常多相似之处。


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会赚钱固然聪明,但会花钱则更是智慧。




【一心网の往期原创精选传送门】


钱给的多了,不是人才也变成人才 丨 背地里连只猫都没有 丨 男女经济彼此独立是最好的相处模式 丨 中国中老年人的素质低下问题 丨 有才华的人外向的并不多 丨 《我赚钱了》歌词统统实现了 丨 一元云购骗局败露 丨 靠什么成为公司领导 丨 中国观众喜欢看烂片重用高峰、栾云平这样的员工 丨 出身决定阶层,愚孝禁锢阶层 丨 撕逼站队 丨 郭敬明性骚扰旗下男作家 丨 犯罪心理学 丨 人性到底有多复杂 丨 人类十大心理学效应 丨 找熟人买东西更便宜 丨 安抚年轻人日渐躁动不安的心 丨 美好只须邂逅,阴暗必须提防 丨警惕发国难财的骗子 丨 安逸久了,离死不远丨 为何不愿自己亲眼去看看 丨 免费美容体验卡 丨 招聘诈骗陷阱始终就在眼前 丨  群体极化心理 丨 热衷于用星座给人做标签 丨 中国中下阶层热衷相互为难 丨 罪恶的拥趸 丨 调低乐视员工信用卡额度 丨 愚昧第一层 你有一个怕冷的同事 丨 增添了你改变命运的机会 丨 太怕重复父母的人生 丨 人性可以恶劣卑鄙到何种程度 丨 国人最真实的内心恐惧 丨 身边同事开始接私活了 丨 时间都去哪儿了 丨 小成靠拼搏,大成看出身 丨 工作效率如此之低 丨 不仅仅只是做梦 丨 我真的不建议你生下一代 丨 明知自己天赋所在却偏要荒废 丨 苍生皆焦虑 丨 30岁职场人首要职场法则 丨 穷人家的孩子想成事儿 丨 比货币贬值更多是 丨 毕业前五年决定你一生 丨 漂泊在大城市的贫二代 丨 贫一代催促贫二代生贫三代 丨 没有归属感 丨 年少不可得之物困扰一生 丨 选错赛道误终身 丨 孩子很叛逆 丨 30岁了还不想生孩子 丨 群体动物爱晚睡,独行动物爱早起  丨 放过可怜的孩子吧 丨 何以解忧,唯有跳槽 丨 30岁后 丨 时间换钱 丨 以貌取人是本能 丨 生活在小城市寿命更短 丨 五年说朋,十年言友 丨 窥探和揭露阴暗 丨 你的穷人思维毁了你的孩子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